“油樣監測”歷史背景
1941年美國鐵路部門,首先認可“油樣光譜分析”可以判斷內燃機工況的好壞,并從那時起已經做到預報發動機零件是否失效。
1950年美國海軍武器局,開始應用“油樣監測”技術來確定艦艇柴油機的最佳換油周期(即由原來的500小時延長至3000小時,當時他們認為只要將換油周期延長一倍,就可以抵消油樣監測儀器的全部投資,而實際上往往可以延長2—8倍,其經濟效益十分可觀)。
1956年美國D-A的C.L.S首創對油品進行分析,以便預測機器是否需要維修。從1959年開始,D-A在對所有類型的設備提供實驗服務方面已處于工業領導地位,包括引擎、液壓系統、齒輪箱、變速箱和其它潤滑部分。
1960年美國海軍航空兵,曾將“油樣監測”技術運用到(350H-23D)失事飛機的事故分析。通過對失事飛機發動機油樣的監測,找到了真正的事故原因。海軍航空兵的這一成就,迅速在陸軍和空軍中引起強烈反響。
1969年美國國防部正式下令對F-100、F-104、F-105戰斗機和地面部隊裝甲車進行系統的油樣監測工作。
1973年美國國防部(bu)對“油樣監測(ce)”準確率進行了(le)統計:
1975年美國軍方成立了三軍聯合油樣監測中心(JOAP)和技術支持中心(JOAP-TSC),對所有戰機、艦艇及坦克實施全面的“油樣監測”。
1970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塞弗特(W.W.Seifert)和福克斯勃洛(Foxboro)公司韋斯科特(V.C.westcott)研制成功了分離油樣中磨損顆粒的鐵譜儀。從此,鐵譜分析技術很快被許多國家的摩擦學工作者所接受。最初,主要用作實驗室磨損機理的研究,隨后逐漸發展成為機器狀態監測和故障診斷的主要工具。目前,美國海、陸、空三軍已建立油樣監測實驗室50多個,其故障診斷的平均準確率已達到95%以上。
1980年中國空軍首次引進該項技術,開始對飛機進行油樣監測,并與北京理工大學車輛工程學院合作,共同開發了四個方面的研究課題:
1、 航空發動機潤滑油監控指針研究;
2、 故障診斷專家系統研究;
3、 磨損碎屑監測研究;
4、 潤滑油監控預測系統研究)
1985年一支(zhi)由高等(deng)院所(suo)和大型廠礦企業組成的技術(shu)隊伍,迅速開展(zhan)了(le)油樣監(jian)測及其在工業上應用的研究。20多年耒,“油樣監(jian)測”技術(shu)已經(jing)在航(hang)(hang)空、航(hang)(hang)海(hai)、鐵路、礦山、機械、電力(li)等(deng)行業得(de)到推廣與(yu)應用,同時(shi)也取得(de)了(le)可觀的經(jing)濟(ji)效(xiao)益和社會(hui)效(xiao)益。
- 上一篇:在線粘度計原理
- 下一篇:硅材料現場應用測量精確